老台獨也搞不清楚「中華民國」和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關係

──評黃昭堂《不是繼承不是分裂/新而獨立的共和國》一文

傅雲欽 2010.03.12

▲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黃昭堂
(圖:東森新聞)

黃昭堂從事台獨運動幾十年,竟不知道「中華民國」和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是同一個國家──其簡稱為「中國」(China)。

中國會有兩個國號全稱,是因為自1949年後有兩個政府分區而治,各唱各的調,唱到今天還在唱的關係。(「台灣省」三個字明載於民進黨參與修訂的現行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」之內。)

傳統獨派誤認「中華民國」和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是兩個國家,所以才會有「中華民國 = 台灣」、「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,其名稱叫中華民國」、「台獨運動 = 正名(改名)運動」這些謬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參考資料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◎ 黃昭堂 (作者為台獨聯盟主席)
自由時報 2010-3-12

台灣獨立聯盟於一九七○年一月一日由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、台灣五個台獨運動組織合併成立,後來加入南美,象徵海內外台灣人大團結時代來臨,造成轟動。

台灣內外的運動面臨的壓力有異,在海外稱為獨立運動而不稱為民主運動;在台灣內部則稱為民主運動而不稱為獨立運動。其實,提高「台灣人意識」是台灣內外運動共同的準則,至於自由、民主、人權就是聯盟所尊崇的價值觀,無論獨立運動或是民主運動,共同的精神就是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台。不過「打倒中華民國外來政權,建立獨立的台灣共和國」這個口號在外國的台獨運動喊得比較響亮。

當時台獨運動的出發點是「台灣民族主義」,主張台灣人的概念必須提升到台灣民族才能夠對抗中國民族主義。又對於中華民國這一外來政權的觀點,由於民主化的變遷,中華民國呈現台灣本土化的現象,從而,「打倒中華民國體制」的口號也有所鬆動。「終止、終結…中華民國體制」等修正應運而來。透過參與選舉,進入中華民國體制的台獨運動者、民主運動者日增,台獨運動要如何應付「中華民國體制」遂成為台獨運動的一個瓶頸。台灣到底已享有主權,或沒有主權,或主權地位未定,意見紛紛莫衷一是。「台灣人共同來確立台灣國家主權」也許是一個新的團結口號。
一九九一年聯盟先是翻牆遷台,隨而所謂「黑名單」的開放,遂奠定台獨聯盟總部由美國遷回台灣。遷台後,聯盟決定群眾運動與選舉交叉運作的「剪刀理論」。現在看起來剪刀的運作未必成功,反而使聯盟組織鬆動化。其實鬆動化也有與各社團融合、合作的積極作用。

一九八七年台灣獨立聯盟改稱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,名稱多了「建國」兩個字,實質上運動內容不見得有什麼變化。聯盟成立開始,甚至所有獨立運動都以建立「新而獨立的台灣共和國」為目標,台灣共和國不是要繼承將被打倒的中華民國體制,也不是要從自一九四九年就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而獨立,聯盟一向追求的是台灣共和國這個新生的國家。

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參與公職的選舉,很容易讓政治人物融入中華民國體制內,而讓中華民國繼續存在,這雖然可以免卻「消滅中華民國這個在台灣存在的獨立國」的印象,不過若為台灣的將來設想,台灣這個新誕生的國家,不是繼承中國,也不是從中國分裂,這樣才能夠享受全新的、安定的地位。

自由時報 2010-3-13

〔記者李欣芳/台北報導〕由獨派人士成立的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昨天舉行創盟四十週年大會,獨派人士齊聚一堂。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強調,未來台獨運動將加強理念宣傳,推廣台灣認同,而不是搞武裝革命。

黃昭堂昨受訪時回顧一九七○年一月,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、日本及台灣島內的台獨團體聯合作伙,成立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(WUFI),一九八七年則改名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,也就是後來綠營熟知的台獨聯盟。

四十週年大會昨在國賓飯店舉行,黃昭堂說,早年在日本、美國等地有海外的台灣獨立運動,有些人認為當時的海外台灣人不團結,導致散布在海外的團體各自孤立,但他們不同意這種看法,決定大團結。

黃昭堂說,當時他們在日本有台灣青年月刊,把相關刊物提供給海外台獨運動做為共同機關刊物,大家互相出錢、寫稿,一起合作二年,得到一個共識,即應該團結,因此在一九七○年一月一日組成台灣獨立聯盟。

被詢及傾中的馬政府執政後是否導致建國之路更加艱難,黃昭堂說,台灣過度依賴中國經濟市場,雖然對台灣獨立建國有其危險性,但赴中國投資不一定要向中國傾斜,也有台商對中國不滿。

他說,當前認為「我是台灣人、不是中國人」的台灣人意識已提升到六成五,認為我是中國人的比例不到一成,台灣意識愈來愈高。

黃昭堂說,現在大家對獨立運動比較沒信心,是認為中華民國已經獨立,為何還要獨立建國?但這是錯誤的觀念,因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混淆,台獨運動要向民眾說明,中華民國的獨立不是台灣的獨立,不要使用中華民國的名稱。